演出保|国庆中秋双节将至,演出市场类型多元,做好安全防范是关键!

演出保|国庆中秋双节将至,演出市场类型多元,做好安全防范是关键!

今年的国庆假期(结合中秋双节)即将来临,演出市场也蓄势待发,呈现头部集中与下沉互补、经典守正与创新破圈、线上引流与线下爆发三大核心特征,演出类型、区域布局、消费模式均出现显著结构性变化。

一、演出供给:类型多元分化,头部与下沉市场双轨并行

国庆演出市场形成以演唱会、音乐节为流量主力,戏剧、戏曲、亲子剧为差异化补充的供给矩阵,不同赛道呈现差异化表现:

  • 演唱会:头部稀缺性凸显,拼盘填补下沉空白个人演唱会:全国预计举办65场个人演唱会+19场拼盘演唱会,覆盖41座内地城市及港澳地区。

    拼盘演唱会:以“多明星+低票价”为核心,集中落地北方二三线城市(如长春、石家庄、沈阳),填补下沉市场空白,与个人演唱会聚焦一线的布局形成互补。

  • 音乐节:场景化创新成破圈关键传统音乐节持续火爆,南京咪豆音乐节、DNA音乐节早鸟票上线即空;北京“说唱巅峰对决・MDSK音乐节”“大运河音乐节”联动户外空间(世园公园、城市绿心森林公园),打造“音乐+露营+市集”复合场景。
  • 戏剧与传统演出:经典IP与新创作品同台竞技新创剧目集中首演,如中国东方演艺集团舞剧《永乐未央》、国家大剧院原创歌剧《红高粱》、北京人艺新排《哈姆雷特》,话剧《傲慢与偏见》以当代视角重构经典;传统戏曲焕新,第九届中国戏曲文化周(北京园博园)打造“园林沉浸式戏曲空间”,国家京剧院《凤还巢》、北方昆曲剧院《牡丹亭》等经典剧目通过“戏中戏”“唱中畅”等形式吸引年轻观众。
  • 国际演出:海外IP深耕中国市场法国音乐剧《莫里哀》(说唱+街舞融合)上海场票房破3万张,上座率九成;日本舞台剧《中村仲藏》全球终演落地上海,吸引中日观众跨城观演,凸显国际IP的年轻化与高复购率。

二、区域布局:南北差异显著,核心城市引领消费热潮

  • 城市梯队分化明显:重庆以8场演唱会成为“热门目的地”,北京、南京、上海构成第一梯队,演出场次与票房占比超全国六成。
  • 南北市场互补:南方(重庆、杭州、佛山)以头部个人演唱会为主,占全国演唱会总量超七成;北方(北京除外)依赖拼盘演唱会及文旅融合演出(如沈阳“月圆中秋”歌会)填补供给缺口。
  • 文旅联动深化:南京推出“观演+消费”优惠,凭演出票可享多家商户折扣;中山陵音乐台古典音乐会联动地铁接驳车,北京“音乐地图”上线40个户外演出点位,打通“演出-交通-景点”消费链路。

三、消费特征:年轻化、场景化、跨城化主导市场

  • 群体年轻化:大麦、猫眼数据显示,30岁以下观众占比超60%,古典音乐演出复购率提升,法国音乐剧《莫里哀》观众以Z世代为主;亲子演出需求旺盛,《“谜”人的三星堆》《小猪佩奇》等剧目成为家庭消费首选。
  • 跨城消费成常态:演唱会带动周边酒店入住率翻倍,演出票根成为“文旅流量密码”。票价敏感度分化:头部演出高价票仍供不应求,而拼盘演唱会、小众剧场以低价策略(如80-380元)覆盖大众市场,形成“高溢价稀缺品+平价刚需品”的定价体系。

四、市场趋势:政策与技术驱动行业升级

  • 政策引导文旅融合:北京、南京等城市通过“音乐地图”“演出消费月”等政策,将演出与城市地标、非遗文化结合(如南京演唱会融入非遗表演),推动“演出+文旅”成为经济新增长点。
  • 技术赋能体验升级:户外演唱会引入无人机秀、沉浸式舞美,部分场馆启用露天新舞台(北京台湖演艺园),提升观演沉浸感。
  • 供给侧理性回调:相较于2024年国庆125场大型演唱会,2025年个人演唱会场次减少,但头部项目票房集中度提升,行业从“数量扩张”转向“质量竞争”。

 

整体来看,2025国庆演出市场已从单一“观演消费”升级为“场景化文化体验”,头部IP的稀缺性与下沉市场的普惠性共同支撑市场热度,而文旅、科技与艺术的融合,正推动行业进入“品质化、多元化、全域化”新周期。

当然,国庆假期间所举办的演出活动,人员更加密集且流动性大,交通状况复杂等等情况都导致意外风险也相应增加。对于主办方们来说,在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比平时更加仔细小心,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一旦发生演出事故,其造成的后果不堪设想,而这时保险便成为一种至关重要的安全保障。保险作为经济保障,能为受保人提供及时的赔偿和支持。

【演出保】作为专业的演出活动保险服务商,在演出保险行业拥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服务于杂技表演、演唱会、音乐节、体育赛事、歌剧话剧、电影路演等等演出类型,专为演出行业保驾护航。

 

(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演出保丨2025暑期演出市场票房创新高,跨城消费成标配

演出保丨2025暑期演出市场票房创新高,跨城消费成标配

2025年暑期(6–8月)国内演出市场延续上半年的火爆,可以用“票房创新高、场次大幅扩容、跨城消费成标配”来概括。


0
1全国大盘:单月票房首破30亿元

根据灯塔数据,6月1日到8月28日,演出行业暑期档票房总计约96.96亿,其中音乐部分占比高达92.6%,票房截至目前斩获89.75亿。演唱会和音乐节蓬勃发展,催热了整个暑期档的音乐演出市场。


0
2跨城观演带动“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

苏州7-8月15场演唱会吸引39.4万人次,票房近4亿元;叠加剧院演出,直接+间接拉动文旅综合消费约12亿元,外地观众占比60%–65%。上海时代少年团连开四场吸引20余万人跨城观演,演唱会期间全市酒店订单同比增45%,周边商圈搜索量涨超300%。成都、南京、三亚等地均出现“一场演唱会激活一座城”的标杆案例。

03演唱会“一家独大”,音乐剧、脱口秀、舞剧快速追赶

  • 演唱会头部艺人五月天、林俊杰、王源、刀郎等动辄连开多场,二级市场溢价频现;Livehouse暑期场次较2019年同期增长3倍,观演人次增8倍。
  • 剧场演出:全国音乐剧、脱口秀、舞剧三大品类贡献上半年剧场增量的60%以上;深圳暑期档这三大品类票房环比再增35%。
  • 实景演艺:5地7剧暑期连演1195场、接待117万人次,西安《二虎守长安》、枣庄《铁道游击队》等节假日上座率仍超90%,成为亲子游“为一剧赴一城”的新热点。


0
4人群画像与消费特征

  • 年龄:Z世代(25–29岁)已占演唱会购票人群的30%以上;脱口秀观众“00后”占比突破23%。
  • 性别:音乐剧女性观众占82.9%,演唱会性别分布更均衡。
  • 消费半径:超六成为“跨城观演”,平均在目的地停留1.5-2天,带动酒店、餐饮、交通等二次消费约为票房的2-3倍。

2025年暑期演出市场呈现“量价齐升、结构多元、文旅共振”的鲜明特征:票房规模首次逼近百亿,演唱会继续“顶流”,音乐剧、脱口秀、实景演艺等多元内容快速补位;跨城消费成为常态,演出经济已成为拉动暑期文旅消费的核心引擎。

 

(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2025上半年中国演出市场强劲增长,“演出+”撬动文旅多元消费

2025上半年中国演出市场强劲增长,“演出+”撬动文旅多元消费

2025年上半年,中国演出市场在文化消费复苏和政策支持的双重推动下,展现出强劲增长势头。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及多方数据平台统计,全国演出市场呈现量价齐升态势,不仅成为塑造城市文化新名片的重要力量,也为经济增长增添了新动能。

 

大型演出成增长核心

5000人以上大型演出表现突出,“五一”假期票房12.12亿元,同比增5.12%,头部演唱会、音乐节成增长引擎。观众结构多元,35岁及以上占比21.6%(同比增2%),青少年占3.6%,受众范围扩大。

一线及新一线城市仍是主阵地,5月一线城市演唱会场次环比增27.4%,北京鸟巢周边商业客流、营业额同比分别增50%、30%。二三线城市潜力释放,演唱会常“开票即罄”,市场地域扩张、资源渐均衡。

 

音乐助力城市文化

音乐节结构调整,中小型成主流,侧重垂类特色与服务创新。发展呈“高线主导、地域下沉”,一季度三线城市音乐节占25.6%,新一线及二线占41.9%;广东、江苏各办7场居首,浙江办5场。

多地创新营销:滁州推“音乐节+景区”联票,青岛、上海、太原等地凭票享景区、酒店折扣,深化演出与文旅联动。一系列扶持政策积极推动“音乐+旅游”“演出+旅游”等新业态发展,不仅丰富了市场供给,更促进了音乐演出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为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演出+”激活文旅消费

今年上半年,演出市场需求侧在年龄结构、消费偏好和行为模式等方面呈现多元化特征,对演出产品和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95后”五一前后搜索音乐节同比增107%,带动酒店景点提前预订(提前8天以上者增11%)。消费超出门票,关联酒旅订单同比近翻倍,形成“3小时演出撬动72小时消费”效应。

行业人士称,市场供需两旺,政策助力释放动能。“演出+”串联多元场景,跨地域带动餐饮、住宿等产业,未来需创新“演艺+文创/旅游”模式,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演出保|暑期文旅“顶流”:演唱会“填满”日程表,带动旅游消费持续升温

演出保|暑期文旅“顶流”:演唱会“填满”日程表,带动旅游消费持续升温

进入暑期,全国多地演出市场格外火热。6月-8月,一大波演唱会、音乐节来袭,歌手们激情开唱,歌迷乐迷此起彼伏的欢呼声,点燃暑期消费热潮。

演唱会、音乐节“填满”日程表

“为一场演唱会打卡一座城”成为年轻人旅行新潮流。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均在暑期加密演唱会和音乐节的排期。以北京为例,仅6月28日这一天,就有6场大型演唱会同时开唱,单日吸引观众超10万人次;杭州有近20组艺人演唱会已经或即将排上日程表;乌鲁木齐将“演唱会月”模式一直延续到9月份。数据显示,2025年,国家体育场“鸟巢星光演出季”将举办50多场演唱会,场馆档期目前已排满,预计到场观众将达280万人次。

相较于演唱会,音乐节的时间更长、内容也更加丰富。7月26日即将在成都非遗博览园开启的成都仙人掌音乐节,在大麦平台“想看”人数已超7万。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更是上线了“7月演出月历”,解锁音乐、戏剧、舞蹈等不同形式的视听盛宴。“音乐节正成为年轻人探索城市的新入口。平台通过产品设计打破消费场景壁垒,用一张票撬动一趟旅程。”同程旅行CMO白志伟说。

各地政策大力支持

排满日程表的演唱会和音乐节,从各地出台的政策中便有迹可循。去年全国多地发布阶梯式奖补政策,推动大型演唱会、音乐节落地。今年各地政府继续拿出真金白银,放宽演唱会审批限制,吸引更多艺人和歌手来演出,争夺全国各地的歌迷乐迷。

北京给出最高500万元的奖补;厦门推出“票根福利”,凭大型演唱会、音乐节门票享受10多个景区景点门票优惠;海口在自贸港免签政策加持下,艺人团队、境外歌迷落地海口十分便利,并明确提出支持大型演唱会、音乐节,对引进的主办方给予几十万元至几百万元不等的奖励。

相较于去年集中在一线城市,今年的演出市场下沉趋势越发明显。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全国范围内已经官宣的演唱会中,有700余场将在15个新一线城市举行,占总场次的40%左右。过去极少出现在大型演出安排中的下沉市场,如曲靖、衢州、肇庆及西宁等,也纷纷成为演唱会的举办地。

此外,大型演唱会市场跨年龄层渗透加速,开始向青少年和银发群体“破圈”。

“行走的GDP”撬动文旅消费

演唱会、音乐节不但带来票房收入,还带动住宿、餐饮、交通、购物等系列消费,被称为“行走的GDP”。业内以“1:4.8”来测算演唱会对消费增长的推动力,即每投入1元购买门票,带动同期周边消费4.8元。据中国演艺设备技术协会数据,2025年一季度全国演唱会票房收入25亿元,同比2023、2024年同期,票房收入均有所增长,演出经济辐射效应持续放大。

此外,大型演唱会、大型音乐节落地旅游景区,如演唱会旅游地图、音乐节旅游地图,成为地方探索融合发展的新路径。以南京欢乐谷演唱会专属门票和襄阳奇幻谷“邓紫棋演唱会专享门票”为例,实现16.8%的专属票转化率,带动南京欢乐谷二次消费增长。美团2025年推出明星演唱会为核心载体的“门票+音乐演出”组合产品,实现娱乐消费向旅游消费的转化。

 

(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演出保丨2025年“五一”假期全国演出市场数据出炉:百花齐放,活力十足

演出保丨2025年“五一”假期全国演出市场数据出炉:百花齐放,活力十足

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里,演出市场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统计,全国营业性演出(不含娱乐场所演出)场次3.35万场,与2024年同比降低2.52%;票房收入21.59亿元,同比增长3.60%;观众人数1031.59万人次,同比增长0.47%。

演出类型丰富多样

  • 专业剧场演出:涵盖话剧、音乐剧、歌剧、杂技、戏曲等多种类型,国有院团和专业剧场主导的经典剧目演出持续吸引当地观众和外地游客观演。例如北京人艺上演《风雪夜归人》《情人》《长椅》等多部好戏,上海越剧院呈现“风・范”纪念越剧宗师范瑞娟诞辰100周年系列演出等。
  • 大型营业性演出:全国5000人以上的大型营业性演出票房收入达到12.12亿元,同比增长5.12%。其中,时代少年团、陶喆、周华健、任贤齐等明星演唱会,北京超级草莓音乐节、常州太湖湾音乐节、天津泡泡岛音乐与艺术节、武汉仙人掌音乐节、佛山银河左岸音乐节等演出项目热度居高。
  • 旅游演艺:全国大中型旅游演艺项目票房收入6.85亿元,同比增长9.08%;观众人数558.43万人次,同比增长6.11%。如大型行进沉浸式旅游演艺《如梦大同》在大同古城首演,大型红色室内情景体验剧《再回延安》提升沉浸氛围感等。

市场特点与趋势

  • 演出产品下沉趋势明显:各地音乐节特色鲜明,中小城市音乐节崛起,凸显下沉趋势。像“保定驴火 DELIGHT电子音乐节”结合烟花秀,湖北孝感“2025 王者荣耀电竞派对音乐节”用“电竞+音乐+文旅”展示青春多元的孝感,陕西宝鸡、安徽滁州等也通过音乐节激活文旅消费。
  • “演出+”模式助力文旅融合:成为文旅深度融合的有力推进器,带动效应不断放大。“演唱会/音乐节 + 文旅”联动模式表现突出,大型现场音乐演出带动酒旅商家关联消费,美团平台相关数据显示,与演唱会、音乐节关联的酒旅订单同比上涨近1倍。
  • 观众付费意愿增强:观众和游客对高质量内容付费意愿增强,中小城市演出产品供给和文旅融合的新消费场景成为增长新引擎。

随着观众对高质量文化内容的需求日益增长,以及文旅融合模式的不断深化,演出市场未来的发展前景无疑将更加广阔。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演出市场将为我们带来更多惊喜与感动。

(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